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共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全新概括,其中具有兩大主體,一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二是作為參政黨的八大民主黨派。對民主黨派內涵的理論構建,可以更好明確其在新型政黨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17世紀以來,歐洲開展了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和近代政黨制度登上歷史舞臺。而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的奮斗,也完成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政黨作為社會政治組織,通常具有完整的組織形式、明確的價值觀、代表特定階級的利益、并通過對政治權力的獲取來實現其核心目標。所以現在談及中國民主黨派、參政黨這些概念的時候,很多人以為與英國的工黨、美國的共和黨沒有任何區別,無非是中國的在野黨、反對黨,或者聯合執政黨。但中國民主黨派具備自己的獨立內涵,有著本質不同。
一.黨際間高度趨同的歷史目標和政治共識
我國民主黨派基本成立于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雖然人員構成背景差異較大,但本質目標都是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國民黨獨裁統治,呼喚民主和平建國。這與中共有著高度趨同的歷史目標。1948年4月,中共發布的 “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的積極響應。所以從民主黨派建黨的初衷看,與中共就不是對抗性、分權式、競爭性的政黨關系。
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同心黨”
新型政黨制度的根本點,就是中共在多黨合作中的領導地位。這也決定了民主黨派始終是中共的“同心黨”,始終接受中共的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這也對民主黨派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既要在政治上,也要在服務共同奮斗目標上,根據時代特點不斷發揮特色優勢。
正如2021年6月發布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所言:“各民主黨派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自覺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三.聯系但不代表的政治立場
八大民主黨派成立之初的成員背景、階級構成不盡相同。如今的民主黨派依然各有特色,比如民建多是經濟界人士,民進多是教育文化界人士,九三學社多是科技界人士等。傳統“政黨”觀念中,黨是代表特定階層的利益,實現本黨派成員的政治訴求。然而我國民主黨派,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有著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共同目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然不存在一黨之私,必然不代表某個特定階層或圈層的利益。這一點,是新型政黨制度下民主黨派的鮮明特點。
以民建為例,其政治綱領并非代表經濟界人士、包括非公所有制企業主的利益,不論是經濟利益或者政治利益。但是其成員的構成、歷史的傳統以及發展的特色,都決定了其有聯系經濟界的優勢。發揮這種政治聯系的優勢,是為了更好推動協商政治的發展,在重大政策的制定時,可以聽取經濟界會員的合理訴求,尋求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同時,通過密切聯系經濟界,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形成合力。
四.參政議政功能下制度化、自覺性的“事權”
參與政治、政權、政府,是一個政黨的基本屬性。脫離了政治的黨派,與普通的俱樂部無異,所以民主黨派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參政議政,包括參加國家政權,參與重要方針政策、重要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等。
實踐的微觀層面,民主黨派的組織化力量往往不能在政府、人大等機構展示,參與政權機關的民主黨派成員是以個人身份參與,只是與本黨派聯系的緊密度存在一定差異。更多的組織性色彩,體現在自發性的事權上。事權的發揮通常圍繞著國家熱點問題、區域熱點問題 、政府政策目標等,自發性提供調研、意見或者作用。比如民建,近年來開展智力扶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職業教育、社會公益、扶貧基金會等方面的活動,都是自發性事權的體現。同樣民主黨派的成員個體,也可以在自身從業領域或者關注的領域,積極發揮自發性事權的作用。這種事權與社會治理的結合,是非強制的、非約束性的、建設性的一種介入。雖然公民個體同樣可以履行類似的事權,但是由于中共與民主黨派有制度化的溝通渠道,民主黨派成員有著;谋憷,以及相應的機制保障。
五.民主黨派發展的政治和社會動力
民主黨派既不謀求對國家權力的控制,又不代表所聯系群體的利益,那么如何理解民主黨派發展的內在動力呢?從我國的政黨制度來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把握了政權和政治方向,通過三個代表思想的樹立,從“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最廣大人民”三個維度做了與時俱進的革新,社會性、全面性、全方位特點進一步明確。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下,團結了最廣大的社會主義建設力量,執政黨施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不斷鞏固。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民主黨派發展的最根本政治保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推進,多種所有制的協同發展,社會結構日益分化、社會訴求日益多元化,對公共決策的不同理念同時存在,在此基礎上,需要不斷增加社會彈性和包容性,民主化科學化決策機制需要不斷推進,這是民主黨派發展的最根本社會基礎。
對于所聯系的特定人群,民主黨派唯有切實履行參政議政功能,既要將合理的、善意的意見、建議、批評進行傳遞,又要在黨派內部不斷做好既定的重大政治方向、國策的宣導,才能充分發揮政治協商的民主運行機制。只有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發揮作用,才能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
六.趨同而不相同,保持特色是民主黨派的核心要義
實踐中,民主黨派和中共之間、民主黨派之間在指導思想、發展對象、政策意見和理論建設等方面不斷趨同?陀^上來看,在一元化領導、同一奮斗目標的大背景下,趨同是一種必然性。這種趨同化也會有積極的效果、更好的合力。然而站在第五部分提及的社會基礎上看,如果不能堅持黨派特色,則民主黨派很難在新型政黨制度下、社會發展與演化的過程中持續發揮作用。
這種特色體現在:要始終堅持聯系特定的目標群體,堅持本黨派聯系的歷史和現實優勢,并且不斷鞏固、發展這一優勢;要始終堅持傳遞所聯系群體的聲音,如果不能發聲,或者不斷變聲,則會模糊乃至扭曲一部分社會訴求,不能為民主施政提供立場客觀的決策依據;要始終堅持對知識精英和經濟精英的整合與包容,民主黨派不是扎根街道、鄉村、社區的組織,這是必須要和中共區分開來的組織特點。
七.民主黨派獨立內涵下的黨建方向
以上總結了我國民主黨派的獨立內涵,與一般政黨概念所不一致的基本維度。民主黨派的建設方向應該立足于近代歷史、中國特色、獨立內涵,在新型政黨制度下,充分探索并完善自己的話語體系、理論建設。比如民主黨派內部的共識建設;民主黨派成員構成與成員發展的實踐研究;自覺性事權充分發揮的基礎上,更接地氣的作風建設問題;切實發揮民主監督的創新手段;新階層人群快速擴張的現實情況下,如何針對性做好吸納和整合工作;民主黨派組織作用如何在參政過程中更好的發揮作用;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實際情況與理論功能之間的差距研究,以及如何更好的將理論和實踐反復互相促進等等。
總之,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下民主黨派內涵的理論構建,是為了厘清特殊性,從特殊性中總結一般規律,提煉與實踐相融合的話語體系,并且以此為基礎,貢獻世界政黨建設中的中國方案。
(本文獲2022年民建中央重點理論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三等獎)